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型案例 > 正文
育人为本深化改革 广搭平台聚焦质量
日期:2021-03-31 发布人: 浏览量:

学校党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2019年,我校成为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0年,完成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任务,并被确定为吉林省“三全育人”示范院校。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交通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吉林省培养五万余名交通类人才。自2019年获批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结合吉林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试点建设标准,扎实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着力通过改革,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通过按照“实现一个目标、落实一个根本任务、强化五项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六项改革、搭建六个平台、建设六支队伍”,概括为“115666”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基本工作思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构建完善的十位一体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总体情况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着眼长远,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组织机构,统筹“三全育人”工作。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组建六个改革小组,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牵头改革小组工作;八个学院成立了二级“三全育人”改革建设小组,形成了立体的组织领导建设机构,保证了工作的执行力度。出台《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改革总体方案》、《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六项改革方案》,同时对《学校章程》、《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学校干部考核办法》、《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多个制度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实施“实现‘一个目标’、落实‘一个根本任务’、深化‘六项改革’、搭建‘六个平台’、建设‘六支队伍’、强化‘五项教育’”等改革具体措施。通过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开展,学校师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培育和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社会的热情。在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32项、疫情期间共有180多人参加志愿防疫工作,10余名学生获得防疫先进表彰。学校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近20项个人或集体获得高校文明杯表彰,学生法律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学校多次获得“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二、重点改革举措实施情况及成效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育人新体系

一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达到育人效果。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寻求各公选课中的思政“触点”。建构教学计划、教师讲解和教学评价三者联动的机制。构建“五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首批1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改革方案通过验收,《桥梁工程技术》课程通过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验收,课程思政4项典型案例获得教育部“战疫课堂”典型案例优秀奖。二是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启动思政创优精品工程。以新思想“三进”为统领,构建“3+2+X”课程体系,开好3门必修课、建好《党史国史》、《“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2门选修课、增设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习黄大年郑德荣”、“打黑除恶”等“x”项专题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育人目标。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形成案例教学法、沉浸式、研练式课内教学法;通过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音像学堂、阅读经典、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平台形成课外教学法;经过整合力量、源头创新,建设了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形成网上网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思政课育人方法。通过考试改革,建立了教学互动式考核,将学生实践教学成果纳入课程考核的指标体系之中,实现“全程化、立体式、实践性”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试模式,以“考试引领,全面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15人在“新思想在吉林大地的生动实践”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全省高校思政课“精彩教案 精彩课件”评选、全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比赛、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通过“请进来”的培训方式,聘请专家开展2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讲座;“走出去”参加培训,每个学院选拔5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开展的关于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培训后充分运用专业组讨论、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集体备课等形式,带动其他人员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式、方法,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开发具有思政元素的系列特色讲座。发挥领军人物、骄苑名师、技能名师、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开展具有思政特色的系列培训讲座,通过培训讲座,培养专业课教师授课中思政教学水平的提升。2人获得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人获得第七次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奖、1人获得传承的力量微视频大赛二等奖、36人在微课教学能力大赛获奖。

(二)深化改革,广搭平台,拓展科研育人

学校完善教科研激励机制,出台《科研突出业绩绩效奖励办法》等多项制度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围绕行业、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形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寒区新能源汽车运用工程实验室被吉林省发改委确定为省级工程实验室、62个课题获省级以上立项、一项课题获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实现科研与育人的融通和对接,打造中兴通信、百度集团等企业创新创业育人平台30个,构建从学生“自创”、师生“同创”、产教“领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教师与产业对接,带领学生开发项目,将创新创业成果应用服务于实践教学,将成果传播分享于社会,实现了科研与学生创新创业的初步融合。加强科研制度化建设,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制定和完善《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处理专利管理办法》《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创新基金》等科研管理系列文件。

(三)构建理实融通的课程体系,提升课内外实践协同育人

一是打造专业实践育人环境。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奖励学分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和《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课程学分置换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明确和细化了实践育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使实践育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纳入常态化管理。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50%,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二是实施1+X证书试点,融通职业技能标准。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实践课程教学,设计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职业技能竞赛和实践教学融通整合的实践教学项目。成功申请29个“1+X证书”试点,其中《吉林省商用车销售服务》、《吉林省智能网联测试与装调》、《吉林省5G1+X职业技能证书》、《无人机驾驶职业技能证书(中级、高级)》等四个“1+X证书”试点作为牵头学校。三是打造精品项目,实践育人成效显著。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校企联动、校地合作、校军合作,推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形成社会、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体系,建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国防教育等实践基地,开展桥模大赛、科技文化艺术节、“3D打印”、“e加工”社团主题活动;贯彻“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创造”主题实践活动,在“挑战杯”、“互联网+”创业大赛,获奖40余项、获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开展常规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三下乡”、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科技发明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项目活动基础上,组织实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社会实践”等新时代实践育人精品项目,夯实育人基础,丰富育人内涵,形成“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学校连续多年被长春市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20年获得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学组织联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优秀个人、优秀团队。四是成立骄子学苑,不断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高精尖学生。成立骄子学苑,构建符合我校特色的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书院负责素质教育,学院负责专业教育”二者相融合的育人模式。“骄子学苑”由崇实班、笃学班、弘毅班、博学班组成,配置辅导员、教师和专业导师,实现强化思政教育、延伸专业教育、拓展通识教育、升级课外教育、侧重专项教育五方面教育。搭建了专项培养平台,为崇实班搭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平台;为笃学班搭建专业技能特长培养平台;为弘毅班搭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平台;为博学班搭建传统文化传承平台。制定专项培养计划,提升专项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高精尖学生。

(四)开展文化育人深度建设,激发文化育人内生动力

学校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四史”文化、校史文化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文化教育体系。深入开展“中国梦 交院梦 我的梦”、“唱国歌 唱校歌”、“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题活动和五四、12.9、七一、十一等纪念活动,引导青年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爱国主义,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四个自信”;塑造精品文体艺术活动项目。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活动思路,精心打造艺术节、演讲、大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大学生辩论赛等校、院多项品牌文化活动,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青葱交院的网络平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形成了“走廊文化”、“道德大讲堂”、“传统文化展”等课外活动育人品牌;加大环境文化建设,打造了校名石、文化石、文化长廊、鲁班雕像等文化标识;完善和修订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党政管理人员行为规范》、《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评价办法》、《大学生校园行为规范》。开展行为规范宣传教育,在学生中进行“四不”“六讲”教育,在教职工中进行“文明履职、尽职尽责”教育。开展典型示范、标杆引领活动。学校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学校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1人获得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12个集体和个人在高校文明杯活动中获得荣誉称号。

(五)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健全完善网络育人新体系

一是健全完善网络育人新体系。明确“统一领导、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强化队伍”的网络育人思路,推动新媒体融合发展,成立新媒体联盟,整合校内10余家新媒体平台构筑网络育人新阵地;设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完善了“掌上交院”和“青葱交院”手机APP客户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二是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突出价值引领,重点策划并打造了校园思政品牌——“交院大事记”“思政在线”、经典阅读类品牌——“青声青语”、人物类品牌——“交院人物志”“每周一星”和生活服务类品牌——“每周电影推荐”等系列网络文化品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生动活泼的微视频、动漫、摄影、网文、音频、视频等等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在疫情防控期间,发布大量系列推文,弘扬抗疫精神,歌颂抗疫事迹,引导广大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充分发挥了网络育人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学校、学院领导、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讲思政课或发表网络文章。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举行学雷锋签名寄语、清明节网上祭奠、读书打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维护网络生态安全,筑牢清朗文明网络空间。聚焦责任落实,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出台《网络阵地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加强对所有校园媒体的规范管理,切实做好校内各网站、微博、微信、互动传播平台等媒体的登记、备案工作,落实校园网络用户实名登记制度、互联网群组实名制;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建设,强化心理育人体系建设

积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指导、预防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一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设为公共必修课,引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网课,完成每个学生32学时2学分的学习,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全覆盖。二是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活动体系建设。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平台—心海导航,为日常咨询、心理测量、档案保存、危机干预提供了强效的保障;充分利用“5.25”、“1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契机,通过“一剧、一赛、一会、一训、一辅导”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地开展贴近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即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班会、心理委员培训、学生心理团体辅导等实践活动。在2020年春季疫情特殊时期,通过“与你在一起”特殊群体排查、“忘忧草堂”匿名咨询、“在线云会诊”、主题征文大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面对疫情的心理调适能力,为心理战疫构筑起坚实的“防火墙”。线上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受到了省教育厅的典型活动示范报道。三是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加强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心理咨询预约、值班、咨询、反馈、督导、档案管理等制度。全学年咨询个案达到100余人次左右,及时发现多例危机个案并有效处理,对部分来访者的随访表明,咨询效果较好。四是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学生入学后,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学生心理普查参与率达到100%,在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建立筛查、干预、追踪、监控一体化的防御体系;建立了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心理危机四级预警系统,完善了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从危机评估、危机即时干预、危机后干预的全程角度,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五是完善工作保障,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配齐健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列配备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专兼职教师4名;按生均不低于15元标准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学校一级预算,确保专款专用;按照“三全育人”精品培育项目《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的建设实践探索》的实施计划,推动辅导站规范化运作。培育建设一批“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

(七)夯实管理育人制度基础,增强管理育人示范效应

一是修订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夯实管理育人的制度基础。以学校章程为“基本法”,开展“制度建设年”建设,修订完善《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细则》等决策制度;以《学生手册》为基础,修订健全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规定系列制度3个,以大安全观为引领,制定实施《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共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等保障性制度8个,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制度体系、管理服务岗位制度体系;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实施体系,制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实施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抓好“五大工程”即“支部堡垒工程”“先锋先行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党建助力脱贫攻坚工程”“阵地保障达标升级工程”。健全完善《学校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等制度体系,开展以育人为中心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企业,促进校企合作;联系专业,促进教学改革;联系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三联三促”活动,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以开展“四不”教育和“六讲”活动,强化日常管理,将党对学校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环节。二是各部门联动,构建管理育人的协同机制。学校制定实施《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协同”攻坚行动,建立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思政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离退休教师队伍等不同队伍之间的“沟通会商”协同机制,建立不同单位之间的“联席会议”协同机制,切实发挥各方面合力,全校各部门联动,聚焦管理育人,聚焦师生关注、关心的重大问题、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着力破解学校管理育人工作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举办教师沙龙和辅导员技能大赛,开展领导干部上思政课等师生交流活动,逐步形成凝心聚力的教师育人共同体。

(八)创新推动信息网建设和后勤服务改革,增强服务育人保障能力

坚持服务育人的初心,以铸魂领航为先导,将服务育人渗透到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全过程,树立一批“服务育人示范岗”,带动推进整体工作水平提升。大力开展“质量后勤、节约后勤、文化后勤、智慧后勤”建设,实施后勤服务“六个一”:只需一个电话、站好每一班岗、尊重每一名师生、花好每一分钱、践行每一个承诺、提高一个满意度;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每年举办1次技能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切实提高了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图书资料服务中按照“五要标准”、开展“7个服务”,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开展发现式阅读推广:“八点读书”,每日一次;体验式阅读推广专题活动,每季度一次;参与式阅读推广活动:夏至之夜,“繁花正午”诗歌朗诵会,每年一次;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开展防火实战演练等安全教育活动,健全校园防控体系,为师生提供安全校园环境。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安全常识培训、消防灭火及疏散演练,开展安全防范、交通安全、扫黑除恶等专项教育整治,引导师生树立安全意识和法纪观念;建设“智慧校园”综合信息系统,实施“只跑一次行动”。学校累计总投入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资产、财务信息化平台、教学测评系统、诊断改进系统、迎新、离校、一卡通等,基本实现业务信息系统全覆盖;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培训及示范,服务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开展的“第四届服务文化艺术节”、“第四届服务礼仪大赛及礼仪知识讲座”活动,在学校第九届技能大赛中,一个团队获得技术创新奖、30人获得技能能手称号。

(九)构建“六位一体”资助保障体系,构建精准资助育人新形式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六位一体”资助保障体系。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创新工作理念。构建实施“6+1”资助育人体系,“6”指 “奖、助、贷、勤、补、减”六位一体的资助保障体系,“1”是指将育人理念渗透到六位一体的资助保障体系各项资助措施中,实现资助保障体系升级;健全“1+N”资助育人制度,进一步完善资助机构,打造学校、学院、年级、班级“1+3”资助育人队伍。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修订《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评审办法》、《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开展资助活动,打造资助育人新形式。开展特色活动,选树资助先进典型。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 “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建设了一批“发展型资助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十)构建全覆盖组织育人工作体系,形成红色基因贯穿组织育人新模式

一是构建全覆盖组织育人工作体系。坚持学校党委全面领导,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开展对标争先计划,推动“双带头人”全覆盖,开展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全校所有基层党组织开展达标创建,进而培优扶优,形成了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和典型经验。以“五带一优化”为载体,以高校文明杯竞赛为依托,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先进个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科学决策制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出台了《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党组织工作细则》,坚持贯彻执行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落实总支书记向学校党委述职工作要求,在二级党组织开展了考核和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坚持通过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等途径抓好新思想入脑、入心、入行。二是开展了特色品牌活动,落实组织育人根本任务。积极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和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建设党建 “标杆学院”、“样板支部”,学校选树培育 3 个校级“标杆院系”,5 个校级“样板支部”,2个支部获评全省“样板支部”,形成党建“特色品牌”;深入开展“七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发挥榜样育人作用;开展党内表彰、党员教育、党内外帮扶和主题党日活动;规范吸收预备党员讨论和入党宣誓的程序;坚持联系服务师生,加强共青团思想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功能建设,积极培育“活力团支部”;坚持量化考核方案,规范部门设置,实施团组织“达标工程”;规范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加强团校及青马工程建设。三是完善群团组织育人体系,打通组织育人最后一公里。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群团工作,将其纳入党建工作整体规划。大力开展学生会和社团组织改革,落实党委的全面领导,加强团委的具体指导。重新修定《学生会章程》、《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校院两级学生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进一步完善、落实校、院、班“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分工负责”的三级育人学生组织体系。实行“1+1+4”的工作机构模式,即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体系;校、院、班三级管理培养体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会;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新闻中心、素质拓展基地、“交通青年”共青团服务站。社团划分成7个类别, 学生会部门缩减至六个,推动学社会、社团组织活动的规范化、特色化、常态化,开展各类学习培训、大型活动30余场。

三、主要经验

(一)党委高度重视 ,精心谋划统筹安排

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全力谋划“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深入探讨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明确学校“三全育人”建设思路,形成了“115666”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基本工作思路。建立综合改革领导建设相关机构,通过召开校党委会、专题会议,统筹安排部署工作。强化校党委、总支、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推进校内外各部门、各学院、各单位三维横向共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部门学院协同落实的“三全育人”机制。为顺利完成“三全育人”各项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统筹全校资源,构建合力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全”是关键。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调动和引导教学、党政管理服务、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资源,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让人人都发挥育人功能;突出教学第一课堂、激活课外第二课堂、占领网络新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不断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三)构建完备的育人评价体系。健全的评价机制,是推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将“三全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各单位、部门年度目标责任,纳入单位、部门年度考核,通过定期发布考核指标和工作评价,力戒形式主义确保育人制度及其执行工作落细落实。

四、存在的不足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特色还不够鲜明

经过改革建设,学校“115666”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体系已基本形成,并逐渐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特色还不够鲜明,持续影响力不足,还不能起到影响、带动和引领一个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轨迹个方向。

(二)个别改革措施效果不明显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项改革措施开始逐渐发挥效能,但个别措施效果不够明显,比如文化育人方面,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努力营造文化氛围,但文化育人需要沉淀积累和传承,改革建设措施还需不断调整完善,工作细节还需落实落地。

(三)监督指导考核评价体系还需完善

 虽实行校、院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评议考核制度,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成果难以量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较长周期才能显现,监督指导考核评价体系需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五、思考与对策

(一)强化制度完善落实,充分发挥制度的指导性约束性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系列制度文件,形成汇编,将“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各单位要围绕任务分工,制定实施细则,细化实施路径,明确责任人,列出时间表。全校教职工要切实把育人改革工作放在首位,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

(二)打造具有引领性、认同性的特色品牌

要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强化理论创新、举措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优秀成果,努力推出一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特色项目和特色品牌,把办学特色与育人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三全育人”交院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完善监督考核体系,促进育人改革落实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相关工作列入学校年度量化目标任务综合考核,将各二级单位的工作实效、成功案例、典型经验和学生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加强过程督察和指导,督察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