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型案例 > 正文
全要素网络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
日期:2021-03-30 发布人: 浏览量: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吉林交通的“黄埔”,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吉林省交通学校,199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与吉林省交通职工大学合并成立全国第一批、吉林省第一所高职院校,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吉林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吉林省“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学校,是吉林省教学诊断与改进牵头单位201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始终走在吉林省职业院校的前列。学校坚持“厚德匠心,强技精术”人才培养理念,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主体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各教学与管理单位间的质量管理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建设,稳健诊改机制

1. 学校质保体系建设工作历程


2. 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

  学校成立党委领导,校长指挥,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委员会全面协调的质量保证领导机构,完善学校、部门、教研室(科室)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七个运行工作组,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组织保障。

3. 综合分析研判,确立目标标准

为适应新形式下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体系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2)》(简称双十行动),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明确学校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办学目标。基于“双十”行动,进一步完善目标链与标准链,精准定位常态化诊改。

1)SWOT分析,确定目标体系

2)依据“十三·五”规划和“双十”计划,形成目标标准链

3)完善五层面标准

  制定了内部控制操作手册和岗位工作标准规范汇编,梳理和明确了各部门工作流程、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

确立了一般专业(合格专业)、特色专业(省内一流)、品牌专业(国内一流)三级专业建设目标;制定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从七个层面十七个质控点对专业进行质量评价。

确立课改课程(省级、校级、院部级)、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两类三级课程建设目标;制定了课程建设标准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设计了以职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为主线,以成长轨迹(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专家) 为辅助,双轨并行的教师发展标准体系。

4.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以学校《章程》为引领,对现有的各类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多项诊改制度,健全激励机制。

5.对目标任务进行年度分解,对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借助信息化平台,按照年度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表,制定学校及部门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将年度规划工作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实施计划中,同时制定相应任务完成的质量标准、考核标准,将年度规划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挂钩,确保规划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

1. “五纵五横双链三全”为核心,改造传统绩效考核指标,以岗位说明书和部门工作清单为基础再造目标链和标准链体系,形成以改造传统绩效考核指标为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实现从指标设计到诊改复核全生命周期进行诊改:基于五纵五横双链设计指标体系,基于诊改指标确定数据来源进行数据采集,通过诊改报告落实到全员,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分析形成画像,周而复始形成循环全面服务学校诊改。

3.通过报告与实时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建立常态化诊改:将学校绩效考核工作与诊改工作相融合,以考核性自我诊断与改进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完善质量保证制度,逐步构建富有内生活力和创新动力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主体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含“目标与标准指标体系自定义、目标分解与任务认领运作机制、8字螺旋诊改流程任务驱动、质量报告、智能画像、智能分析、质量工具、数据采集与管理”等

4. 实现了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及结果评价

“学生-教师-督导”PDCA反馈交流、教师自测自诊断、学校信息员内部质量反馈及跟踪、基于流程的诊改任务管理,基于KPI递归模型计算的测评与数据分析系统,结果用于绩效考核;主要加强师生教学互动,提升师生质量意识,建设质量文化。信息化平台是教师信息员及学生信息员的“第三只眼”,从服务的角度监控后勤、教务、设备、行政、教学等各类问题,及时跟踪服务情况并予以评价,成为一个内部服务监控系统模型。

通过“评价模型定制à测评实施à数据报表à数据诊断分析à内部质量监控与诊断报告” 构建体现“教学运行诊断”过程的PDCA循环业务流程其中:测评对象可以由“教师+课程”转换为“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测评方可以任意扩展;测评结果可以迅速反馈给测评对象,实现PDCA中最重要的“反馈”;测评最终结果由不同测评方的权重计算得出,并考虑数据归一化处理,从而使得结果数据可以用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专业、教师、课程、学生”设置,采用有诊断目标的指标体系评价课程和老师,将诊断和教学测评融合在一起;例如:诊断的重点是课程,那么指标体系要关注课程;或者诊断重点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指标体系要关注教师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效果。

信息化平台实施及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了高效诊改建设的落地,实现了学校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在学生、课程、专业、教师、学校不同层面提供数据实时监测,并进行常态纠偏,为学校创建优质高效的诊改分析服务,从数据层面为学校持续化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建立规划落实及反馈机制,通过螺旋递进不断修正目标,确保完成质量,形成常态化的内控体系,建立考核性诊断和质量报告制度。

三、质量保证体系成效,助力内部治理现代化

健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完善以教学为中心的院系组织架构。健全多方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完善校级学术委员会,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健全学校治理结构体系,提升办学水平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涵盖学校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等的制度体系,高效运转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体系。加速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内部治理中的应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健全学校章程落实机制,在建设期内完成以章程为中心的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招生、学籍、实习、安全等制度的建设,形成全覆盖的制度保障,强化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方面的基础作用。

2. 优化校院二级管理体系,提升内部管理质量和水平

以专业群重构为基础,实施学校“放管服”改革,推进人权、财权、事权管理重心下移,构建校、院二级管理架构,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学校宏观规划与服务、学院协调整合资源、院部跨专业灵活运行良性竞争的新格局。

完善学校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支撑保障等重点领域的基本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关键环节的规则内容,构建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层次合理、简洁明确、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

3. 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实现学校快速发展

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体系,绩效考核标准。构建符合学校现阶段发展的的总目标,层层落实,各院部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制定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

开展绩效考核,提升教职员工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创造能力,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大力提升。

4.中长期治理体系建设目标

1)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体系更加完备,党委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使制度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各项工作运转有序高效。

2)学校内部机构进一步优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进行精细化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创新的良好运转机制。

3)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的目标质量考核体系,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四、质量保证体系成果,优秀案例“双促进”

1.《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被评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建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保障体系和信息化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以学校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为主,学院和专业自我评价为辅,年度评价及培养周期评价相结合的校准体系,通过建立组织、落实责任、建设数据分析支撑体系和多元合作平台,推进专业群建设诊改行动。开展岗位适应性调查研究,全过程监测、诊断与评价,确保专业与产业发展方向不偏离,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高度契合。

健全专业群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执行到位,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管理。全面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反馈改进机制,掌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把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保障专业群持续改进。


2)建设绩效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形成增强回路,实现持续改进

规范专业运行机制,制定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与进度计划,分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任务,建立高水平专业群绩效目标月度考核机制。定期考核实施纠偏,形成可持续发展专业运行管理机制规范,交流推广。

2.被评为“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并入选优秀案例

学校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通过夯实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智慧教育教学环境、集成全业务系统智慧门户、搭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化教学支撑、网络化办事流程、无界化数据平台、自助化公共服务、智能化校园管理”,以信息化赋能教学诊断与改进。学校于2017年被教育部电教馆确定为“全国第三批数字实验校建设院校”,2019年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案例入选中期建设优秀案例。

1)智慧网络为智能校园提供安全稳固保障

学校已经建成“高网速、高性能、高效用”的三高基础网络。主干网络万兆接入,出口带宽采用三家运行商保证在线峰值8000余人时网络的稳定性高效性。实现校园无线覆盖,有线无线统一认证和无缝漫游,无线AP点位1400余个,师生可以使用2个终端登录,可实现全方位的网络办公、学习、生活,营造信息化育人环境。搭建600核计算能力和150T存储容量的交院私有云平台,满足学校信息化应用的资源需求;通过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对学校现网中运行的近500个节点的设备和资源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控,实现性能数据、告警数据实时输出、运维大数据的分析和展示,实现安全智慧运维,为智慧校园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实施提供安全有力支撑。

2)丰富“交院大数据”数据仓库,为教学诊改提供数据支撑

信息化中的数据是实现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的关键要素,已建成校本共享数据中心,制定学校内部统一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及数据交换和接口规则,奠定数据源头唯一、数据共享的基础,实现上网一个号、信息一个站、数据一个源,为诊改提供数据支撑。加快推进学校各业务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尽快提升数据体量和质量。在各业务平台(教务、学工、人事、科研、测评、内控等)产生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数据基础上,借助AI等先进技术完善终端数据采集(比如学生课堂行为数据、生活行为数据等等),形成丰富海量的“交院大数据”数据仓库。并将数据仓库对接内控平台,依据内控平台设定的质控点、诊断指标实现诊断数据的自动采集、源头采集、智能推送。构建学校发展和智慧校园建设的数据分析模型,实现校情监测、教育教学评测、加强人才培养、诊断改进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动态呈现发展状况,有效支持学校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方式变革,助力学校和专业的高水平发展。

3)营造智慧教育环境,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先后完成了《公路工程造价》等21门慕课建设,并与智慧树和超星尔雅教学平台合作,共享平台上所有优质在线课程,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基于移动端的思政云课堂已经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线上学习,并积极探索建立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在线学习。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大赛共获得各级奖励236项,其中一等奖61项,二等奖73项,三等奖102项。每年毕业生人数在250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业务骨干奋战在吉林省交通行业生产一线,被行业赞誉为“上手快、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中有16人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有13名毕业生获得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称号,被省政府授予吉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4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诊断与改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力”这三大主题,采用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师参加中央电教馆举办的“网络空间建设培训”、智慧树举办的“慕课建设培训”。邀请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诊改办专家姜敏凤教授、吉林省职教专家、省诊改委员高树德教授教学对全校领导、教工诊断实务培训。近两年,每年能有近百人次参加培训。这种常态化的培训增强了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能力。